| 0898-88331199

hcpdf@hcpdf.org

海南中金鹰和平发展基金会

李国辉:国际政治环境的主要特征与海外公共安全面临的风险挑战

发布时间:2023-12-18 来源: 点击次数:199

李国辉,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纵观2021年,大国竞争主导全球政治态势。美国拜登政府联合盟友发起对华全面战略竞争,谋求建立反华“统一战线”。西方与俄罗斯围绕“北约东扩”矛盾加剧。在此背景下,美国试图将中俄“捆绑”,企图在全球塑造阵营对立,这对全球化构成严重冲击,也使中国海外公共安全面临更为严峻的国际环境。

美国加强对中俄的战略竞争


美国对中国海外公共安全的影响来自国内、国际两个层面。在国内层面,2021年1月,美国发生国会山骚乱事件,骚乱导致5人死亡,140多人受伤。1月20日,拜登总统就职仪式后的几小时,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又爆发了激烈的抗议活动。除了政治运动外,受新冠疫情影响,美国国内针对亚裔的暴力事件不断增多。2021年3月16日,美国亚特兰大地区发生枪击案,造成8人死亡,其中包括6名亚裔女性。为抗议亚特兰大枪击案以及针对亚裔仇恨事件的激增,美国多地掀起“停止仇恨亚裔”的示威游行。此外,美国枪支暴力顽疾难除,因枪支而死亡的人数也在急剧增加。据统计,2021年美国造成4人以上受伤的枪支事件共693起,有20726人因枪杀死亡,远超2020年的19486人和2019年的15468人。

在国际层面,美国发起全面对华战略竞争。拜登政府上台后,很大程度上继承了特朗普时期的对华政策,进一步将中国定义为美国及其主导的国际秩序的“最严峻的竞争者”。拜登政府提出要“竞赢”中国的战略目标。为此,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审议并通过了《2021年战略竞争法案》,将对中国战略竞争置于整体国家战略之中进行长期运筹。同时,拜登政府一改特朗普时期美国“退群弃约”的做法,重返国际组织,恢复美国在国际机制和规则制定方面的主导权,在经贸、高科技等领域重塑有利于美国的规则体系。与此同时,拜登政府高举所谓“价值观外交”的大旗,与盟友凝聚共识,试图构建连接欧亚盟友的“民主国家共同体”以应对“一带一路”倡议。

“印太”地区是美国遏制中国的重点区域。2021年3月,美日印澳四国举行首次“四边机制”(QUAD)线上首脑会议;9月,又在美国举行首次线下首脑会议。首脑会议推动美日印澳四国的合作议题不断拓展。同年9月,美英澳宣布建立“三边安全伙伴关系”(AUKUS)。上述机制安排涵盖军事、产业、基础设施、高科技等诸多方面,强化了共同遏制中国的“共识”,目的是压缩中国在“印太”地区的发展空间。尤其是美国及其盟友不断将经济问题“政治化”“安全化”,致使中资企业在海外的投资面临更多政治风险。

2021年,美俄在政治外交、地缘战略领域展开了激烈博弈。拜登政府明确将俄罗斯定性为威胁盟友安全的战略对手以及现有国际秩序和规则的破坏者,并指责俄罗斯干预美国总统大选,称俄罗斯总统普京为“凶手”,美俄矛盾迅速激化,陷入外交战。

美俄围绕乌克兰问题展开激烈的地缘政治博弈。2021年3月,乌克兰东部地区局势再趋紧张,乌军与乌克兰东部民间武装之间的交火次数剧增,死伤人数不断增多。俄乌双方在边境部署了大量军事人员和武器装备,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称俄方有“入侵”之势。紧张的局势之下,同年6月,美俄在日内瓦举行首脑会晤,双方同意启动战略稳定对话,但是未就乌克兰问题、人权等议题取得任何重大突破。12月,美俄首脑举行视频会议,但仍未在重大问题上取得任何进展。此后,美国就乌克兰局势对俄发出威胁,称俄方若采取军事升级行动,将面临美国及其盟友的强力回击。

美俄的竞争加剧了乌克兰地区的紧张局势,甚至有可能引发欧亚地区的全面动荡。俄罗斯和乌克兰都是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2021年6月,中乌两国签署了《关于深化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合作的协定》,致力于构建更紧密的经济联系。俄乌局势的动荡必然会对在乌中资企业和中国公民的安全产生不利影响。

欧洲国家对外政策严重意识形态化


2021年,在新冠疫情反复、多国政权更迭、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欧洲国家内部矛盾激化,社会危机加剧。欧洲对华政策的意识形态化特征越发明显。

(一)新冠疫情引发欧洲多国社会动荡

2021年,新冠疫情在欧洲持续反弹,民众对政府推行的防疫措施不满,社会矛盾再次激化。1月,荷兰宣布实施全国宵禁,多地随即爆发大规模反封锁抗议活动。之后,欧洲地区疫情形势越发严峻,多个国家在复活节前夕再度实施“封禁”措施。“五一”国际劳动节当天,在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国,上万人走向街头示威游行,部分抗议示威活动演变成了暴力骚乱。

2021年下半年,欧洲依旧深陷新冠疫情反复和示威动乱的双重影响之中。7月中旬,欧洲多国的示威游行活动规模进一步升级。入冬以后,欧洲疫情再度恶化,多国重新出台防疫封锁政策。在实施重新封锁的前两天,维也纳爆发了新冠疫情以来最大的一次示威活动,共有3.8万人参与。此后,暴力示威游行开始蔓延至欧洲其他国家,抗议封锁措施的浪潮再次席卷了欧洲众多国家。其中,荷兰、比利时和法国海外领地瓜德罗普的游行演变为暴力冲突,部分演变为骚乱。

(二)欧洲对华政策凸显意识形态化

欧盟国家的对华政策突出政治因素,一些国家以人权、价值观为由,频频干涉中国内政,中东欧国家对华不友好声音也越发显著。

2021年,欧洲以捏造所谓人权等问题多次攻击中国。5月,欧盟宣布暂停《欧中全面投资协定》(CAI)的批准。7月,欧洲议会通过所谓的涉华决议,抨击中国的政治制度以及在人权、香港、新疆等方面的政策,还要求欧委会以人权议题为中心订立新的对华政策。9月,欧洲议会外委会通过所谓《欧盟-台湾政治关系与合作》报告,鼓动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采取必要行动,提升与台湾地区所谓的“政治关系”。9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发布盟情咨文,声称欧盟要对“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反击,还将通过立法禁止进口通过“强迫劳动”生产出的中国产品。次日,欧洲议会又通过了《新欧中战略报告》,大肆渲染中欧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差异,将中国定性为欧盟的经济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欧洲的一系列政策调整,遏华色彩突出,使中欧经济关系显著政治化。

中东欧地区国家对华立场复杂化,部分国家频频触碰中国底线。2021年2月,中国-中东欧国家在线上举行了“17+1”首脑会议,斯洛文尼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仅派部级官员出席,立陶宛更是于5月宣布退出“17+1”合作机制。同月,斯洛伐克国会外交委员会表决通过支持台湾地区参与“世界卫生大会”的决议。7月,立陶宛政府不顾中方反复交涉,宣布允许台湾当局以“台湾”名义设立“代表处”。此外,捷克、斯洛伐克、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等国的议会内都设有涉藏的议员小组。

中东欧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区域,该地区部分国家对华政策的变化增加了中国的投资风险。一些国家对华合作意愿弱化,将中国投资政治化,甚至出现了抵制中国投资的现象,尤其是在涉及国家安全利益的5G基站、核能等领域的合作意愿降低。例如,罗马尼亚政府批准了禁止华为参与5G网络开发的法案,同时还将逐步拆除已安装的前代电信设备。

(三)欧洲与俄罗斯关系复杂化

2021年的俄欧关系一直在低位徘徊。欧盟就人权、民主等问题对俄罗斯采取打压政策。1月,欧盟围绕俄反对派人士纳瓦利内被刑拘事件对俄发起外交战。2月5日,俄罗斯宣布驱逐德国、波兰、瑞典三国外交官。随后,波兰、瑞典、德国采取反制措施,分别驱逐俄罗斯外交官。欧盟及其成员国要求俄罗斯释放纳瓦利内,称将对与纳瓦利内有关的俄方人员追加新的制裁,甚至提出要中止建造“北溪二号”天然气管道项目。尽管2021年9月10日“北溪二号”天然气管道项目逆势完工,但它已经成为俄欧间相互牵制的地缘政治工具。11月16日,德国政府暂停了“北溪二号”天然气运营商的资格认证程序,使这条已经建成的天然气管道无法投入运营,以此来对俄方施压。12月21日,俄罗斯向德国输送天然气的亚马尔-欧洲管道改变输气方向,使欧洲天然气价格大幅上涨。俄欧之间复杂的矛盾给欧盟能源安全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可能会加剧通胀。这给中国能源及自然资源企业的海外投资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三、亚洲地区总体稳定、局部动


亚洲地区的政治形势总体稳定,但是,美国从阿富汗仓促撤军,中东地区仍然动乱不止。同时,新冠疫情的反复严重影响各国经济,部分亚洲国家的社会矛盾激化,政治局势失稳。海外中资企业和中国公民面临东道国政局不稳定、公共卫生安全风险高、社会治安混乱等多重威胁。

(一)中东地区乱中有治

2021年,巴以冲突局部升级,叙利亚内战、也门战争持续多年,和平仍然无法在短期内实现;伊拉克重建面临政局动荡、恐怖主义等多种挑战;中东地区多国国内政治危机频发。但同时,主要中东国家间关系出现了暂时性缓和迹象。

2021年年初,沙特阿拉伯、埃及、阿联酋和巴林宣布同卡塔尔复交,实现了双边关系正常化,持续4年的“海合会危机”宣告结束。在中断外交关系5年后,沙特开启同伊朗的双边对话,恢复同伊朗的接触。在也门问题和叙利亚问题上,沙特也多次释放停火和谈信号。土耳其则主动改善与阿联酋、埃及、沙特和以色列的关系。阿联酋也调整了强硬的外交风格,向土耳其、伊朗和叙利亚示好。此外,

以色列与阿联酋、摩洛哥等阿拉伯国家关系持续改善。地区主要国家间的互动也在增强,8月,由伊拉克政府主办的“巴格达合作与伙伴关系峰会”召开,伊朗、沙特、卡塔尔、埃及、约旦、阿联酋和土耳其等国领导人或外长参会,这是一次显示中东和解的重要会议。

中东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中国是中东地区能源领域的重要外国投资者和工程承包劳务市场的运营商。中国高度关注中东的形势动向,2021年3月和7月,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两次访问中东,积极推动该地区的和平发展。中东地区部分国家间关系的缓和,有助于中资企业在当地进一步推进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合作。但中东地区的局部冲突、恐怖主义等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复杂难解,中资企业仍面临着诸多投资风险。

(二)部分东南亚国家出现政局动荡

2021年,东南亚形势总体稳定,各国以防疫抗疫以及疫后经济复苏为主要任务。新冠疫情的反复迟滞了各国经济的复苏,一些东南亚国家失业率增加,贫富分化加剧。疫情还冲击了国外投资者的投资信心,部分国家的金融资产遭到抛售。在此背景下,东南亚各国纷纷出台激励措施,吸引外资,助推经济复苏。

印尼在2021年的1月和7月两度面对新冠疫情高峰期。疫情严重打击了印尼经济,加剧了社会动荡。印尼多地多次爆发针对劳工法改革、疫情管制措施等的抗议活动。为减轻疫情的负面影响、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印尼政府于2020年11月通过了《创造就业综合法》。该法简化了企业申请及政府审批手续,外商投资者可以享有各种优惠。但该法备受争议,遭到了环保团体、工会和土著人民组织等的反对。2021年8月,印尼工会联盟(KSPI)呼吁在印尼的24个省份举行大罢工,抗议政府疫情相关防控措施,并要求当局采取措施防止企业裁员、撤销《创造就业综合法》。11月,印尼宪法法院判定《创造就业综合法》“有条件违宪”,并命令议会在两年内“作出必要调整”,否则该法案将被废除。该项判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外资投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021年2月,缅甸政局发生突变,敏昂莱军政府宣布实施为期一年的紧急状态。此后,缅甸国内出现大规模示威游行乃至军事冲突,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受此影响,内比都、仰光等多个城市出现通信中断、航班全部停飞、证券交易所暂停交易、银行暂停营业等乱象。缅甸政局突变严重影响了外资企业的业务。例如,进行船舶代理业务的船舶代理局,停止相关业务办理。以日企业务为主的提拉瓦港陷入进出口停滞。彪马能源以缅甸政局不安为理由,中止了在缅甸的业务。缅甸的政局变动使中资企业受到严重冲击。3月14日,位于仰光莱达雅区的两家中资服装厂遭纵火,类似情况还出现在缅甸其他地区。到3月15日,已有32家中资工厂受损,两名中国员工受伤,财产损失约2.4亿元人民币。在反华敌对势力的煽动下,部分缅甸民众将对军政府的不满情绪转嫁到中国,甚至威胁将对中国在缅企业和人员实施攻击报复。

(三)南亚地区地缘政治态势复杂

2021年南亚地缘战略态势更趋复杂,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导致阿富汗局势突变,南亚再次面临极端主义、恐怖主义反弹的威胁。印度遭受新冠疫情的严重反弹,对华政策的对抗性凸显。

2021年4月,美国总统拜登宣布美国从5月1日起开始从阿富汗撤军。与此同时,阿富汗塔利班趁势在阿富汗全境向政府军发起攻势,8月,塔利班正式进入阿富汗首都喀布尔,重新掌握了政权。塔利班掌权后,阿富汗面临严峻的政治与安全风险。一方面,美国仓促撤军引发的混乱局面以及阿富汗塔利班治理能力有限,导致阿富汗出现恐怖主义强势反弹;另一方面,阿富汗的武装反叛和社会动乱四起。同年8月,阿富汗前副总统萨利赫公开向塔利班宣战。随后,前阿富汗塔吉克族军事领导人艾哈迈德·沙阿·马苏德之子小马苏德宣布建立“全国抵抗阵线(NRF)”,展开反塔武装斗争。9月初,在赫拉特、喀布尔、马扎尔谢里夫等多地爆发了群众抗议游行。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塔利班政权将面临着重建中央权威、政治和平及社会信任,消除战乱和动荡隐患等艰巨的政治任务。

跌宕经年的冲突战乱再加上新冠疫情及旱灾的影响,阿富汗经济亟待重启。塔利班重新掌权后,多次向中方释放友好信息,表达邀请中国投资的期待。2021年9月9日,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出席阿富汗第一次邻国外长会,表示中国将对阿富汗重建工作给予最大帮助。同年11月,中国从阿富汗进口了塔利班掌权以来的第一批货物。阿富汗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沿线国之一,其重建确实为中资企业提供了商机。但是,由于阿富汗当前形势的复杂性,塔利班政府主导引进的投资项目在落实过程中不免会遭遇诸多挑战。中资企业人员若大量出现在阿富汗,极容易成为政治性袭击目标。

虽然2021年4月下旬开始的疫情导致印度医疗系统陷入几近崩溃的境地,严重影响了印度政府的公信力,但总体来看,民众的不满并未撼动印度人民党(印人党)的执政地位,再加上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刻意拉拢,印度自信心空前彭胀,在处理周边关系上采取了激进、强硬的立场。2021年2月,印度对巴控克什米尔地区发起空袭。2月25日,印巴两国达成停火协议。短暂缓和后,印巴于12月再次在克什米尔地区发生激烈冲突。

中印方面,2021年中印边境仍然处于对峙状态,印度对华政策出现安全泛化,继续推动与中国的经济“脱钩”。双边经贸合作机制与安排遭遇推迟或搁置,中企投资被限制与区别对待,在印中企正常经营活动面临干扰排挤。在印度推动与中国经济“脱钩”大环境下,2021年中印双边经贸合作机制与安排基本上处于停摆状态,不是被推迟就是遭搁置。

莫迪政府不断升级针对中企的歧视性限制措施,打压中企变本加厉。2020年4月莫迪政府将来自与印度接壤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审批程序从“自动路径”修改为“审批路径”,中国对印度的投资必须经过严格的安全审查才能获得批准,这严重影响了中国企业投资印度的积极性。尽管2021年2月以来印度对中印贸易关系和中国投资方面的立场有所调整,但仍有大量中国投资提议在缓慢的审批过程中被搁置。2022年1月,印度开始审查所有来自与印度有陆地边界国家的实体投资计划,并且考虑豁免实际持股低于10%的投资计划。但客观来看,莫迪政府对中国投资区别对待的政策并无实质调整。目前,莫迪政府以“防止投机性收购”为由修改外国投资审批路径,以所谓的“国家安全”为由加大对中国投资的审查力度,不仅导致中国对印直接投资持续萎缩,更造成中企投资印度面临严峻的地缘政治、法律制度及营商环境等多重风险。

2021年5月,印度政府宣布,华为、中兴通讯等电信设备供应商不在印度5G试验的名单上。6月开始,印度永久禁止69款中国手机应用,包括抖音国际版、百度、微信和UC浏览器等。8月,中兴通讯在印度的几个办事处遭到突击搜查。12月,印度财政部对小米、OPPO、一加、富士康等知名中企在印度的办公室和制造厂进行突击搜查。印度政府对中资企业的打压,进一步恶化了在印中资企业的营商环境。

四、非洲多国政局与安全形势动荡


受地缘矛盾、民族冲突、新冠疫情反复等多重因素影响,2021年非洲地区危机凸显。西非地区政治与安全形势动荡加剧,中部和东部非洲冲突与纷争不断,南非骚乱事件多发。

(一)西非地区

2021年9月,政局比较稳定、社会秩序良好的几内亚突发政变。几内亚特种部队上校马马迪·敦布亚领导的部分军人扣押了该国总统阿尔法·孔戴,同时宣布废除宪法、解散政府、关闭边境一周。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多处发生激烈枪战,严重威胁在几内亚的中国公民人身、财产安全。中国驻几内亚大使馆对在几内亚的中资企业和华侨华人进行通报,并发布了《关于几内亚发生军事政变的安全提醒》。几内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潜力大,也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中几两国在多个领域有着紧密合作。几内亚是世界上第二大铝土矿生产国,是中国主要的铝土矿供应国。目前,中国铝业、国家电力投资集团、特变电工、河南国际矿业等多家企业与几内亚政府围绕开采铝土矿资源展开合作。铁矿方面,几内亚拥有全球储量最大的未开发铁矿——西芒杜铁矿,中国企业在其中投资甚多。其中,由新加坡韦立国际、烟台港集团、山东魏桥创业集团和几内亚联合矿业供应集团共建的“赢联盟”(SMB-WinningConsortium)取得了西芒杜北段两个区块的矿权。而南段矿权方面,以中铝集团、中国宝武为首的中方联合体持股39.95%。几内亚局势的动乱给当前在几内亚的中资项目推进、矿产资源供应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东非地区

中国是埃塞俄比亚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我国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加强与埃塞俄比亚的双边关系。为加强对包括亚吉铁路在内的中资在埃重要“一带一路”项目的安全保障,中埃两国于2021年3月签署了《“一带一路”项目安全保障机制备忘录》。同月,“春苗行动”在埃塞俄比亚顺利实施。但是,自2020年11月以来,埃联邦政府国防军与“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以下简称“提人阵”)武装持续交战,埃塞俄比亚政治安全局势极度不稳,存在较大安全风险。

2021年7月,埃塞俄比亚奥罗米亚州西部地区发生数起中国公民被不明身份武装分子扣押案件。后经中国驻埃塞俄比亚使馆协调,被扣押人员均已安全获释。同时,提格雷州及其周边地区局势也存在极高安全风险。7月31日,外交部和中国驻埃塞俄比亚大使馆提醒中国公民暂勿前往奥罗米亚州西部地区、提格雷州及其周边地区,要求上述地区的中国公民和中资机构尽快撤离。9月15日,埃塞俄比亚中国商会、埃塞俄比亚和统会发布《关于埃塞俄比亚高风险区域撤离的紧急通知》,呼吁德赛与孔博勒查一带的中资企业和中国公民尽快撤离。10月,中国驻埃塞俄比亚使馆再次发出提醒,称在埃中国同胞尽量不要前往埃塞提格雷州及其邻近地区、奥罗米亚州西部、贝尼山古尔-古木兹州等高风险地区,已在该地区的中国企业和公民尽快组织撤离。

2021年秋冬之际,埃塞俄比亚内战愈演愈烈,埃政府军与“提人阵”之间的冲突不断升级,美英法等多国撤侨。11月,埃塞俄比亚北部安全局势恶化,“提人阵”武装在北部阿姆哈拉州杀死100多名平民。埃塞俄比亚政府决定从11月2日起在全国范围实施为期6个月的紧急状态。11月9日,我国外交部和中国驻埃塞俄比亚大使馆提醒中国公民近期暂勿前往埃塞俄比亚。战争导致当地货币急速贬值,物价飞速膨胀。当前埃塞俄比亚局势持续恶化,其政府无法为中国海外利益提供较好的安全保障,在埃企业、人员面临的打砸抢、绑架、恐袭等安全风险也陡然增大。

(三)南非

南非是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但因枪支泛滥、失业率居高不下和贫富悬殊等原因,南非的治安环境较为严峻。2021年1月,南非约翰内斯堡连续发生两起对华商的劫持案。7月,因南非前总统祖马被捕,南非夸纳省、豪登省等多地发生了1994年结束种族隔离制度以来最严重的骚乱。7月7日,南非前总统祖马因藐视法庭罪向警方投案,其后祖马的支持者发起示威游行,要求释放祖马。随后抗议活动很快蔓延到多个省份,并升级成打砸抢烧等暴力骚乱事件,数百家商铺遭抢劫、纵火。中方在南非人员亦受到波及,部分旅南侨胞和中资企业人员在骚乱中遭受严重损失。中国驻南非使领馆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机制,连续发布警示提醒,并积极就此做南非有关部门工作,要求对方切实加强对在南中国公民和企业的保护。夸祖鲁-纳塔尔省新堡市是华人纺织厂的聚集地,至少有百余家华人开办的纺织工厂。为减轻损失,该市的华人警民中心还组建成立了自卫队,负责在工业区主要路段不间断巡逻,以保障区域内华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五、拉美地区政治波动加剧


2021年拉美迎来了密集选举,多国举行选举,政权更替频繁。在此政治背景下,受新冠疫情反复、经济下滑、贫富分化,政局不稳等因素的影响,拉美地区多国社会动荡加剧,这很可能对营商和投资环境构成不利影响。

(一)拉美政治局势多变

拉美地区的政治形势复杂多变。厄瓜多尔、秘鲁、智利、尼加拉瓜、洪都拉斯和海地等多国举行大选,墨西哥和阿根廷等国举行中期选举,左右力量博弈呈现均势的局面。此外,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度普遍上升且处于高位。巴西总统博索纳罗在民调中的不信任率为58%,而阿根廷、哥伦比亚、智利三国总统的不信任率都超过了70%。2021年7月,海地总统若弗内尔·莫伊兹遇刺。同时,街头政治有所升温。在巴西,政治斗争的升级催生了社会舆论对抗,街头政治呈现正反对立的明显特征。哥伦比亚全国性的大罢工持续数月。厄瓜多尔由于毒品暴力事件的激增,一度进入紧急状态。另外,阿根廷、古巴、智利、萨尔瓦多也在2021年发生了局部社会骚乱。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政治局势较为复杂,地区稳定性堪忧,这可能对营商和投资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例如,智利总统选举结束后,矿业发展因可能出台的新政策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全球矿业相关企业股价出现了一定波动。

(二)拉美新冠疫情形势严峻

2021年,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截至2021年11月,拉美地区新冠确诊病例数量占全球的19%,死亡病例全球占比更是高达31%。拉美国家2021年的主要任务仍是控制新冠疫情、恢复经济。为应对疫情冲击,拉美各国普遍采取了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此举可能加剧拉美经济高通胀的风险。另外,拉美国家腐败问题严重,疫情背景下,拉美各国的反腐能力下降,尤其是巴西、哥伦比亚和墨西哥等国。反腐能力方面的变化恐将进一步挫伤投资者对该地区的信心。

中国是拉美地区第二大贸易伙伴国,中拉贸易投资在2021年保持了较高增长,在拉美中资企业已超过2700家。在严峻的疫情形势下,中资企业不仅要完善防控措施,及时安排中方及当地员工做好疫苗接种,还要面对疫情持续带来的失业率上升、社会治安恶化等问题。2021年,拉美地区社会治安环境恶化,部分国家针对亚裔的抢劫绑架案件多发。巴西频繁出现大规模的游行示威,2021年5月,巴西200多个城市举行游行示威,抗议巴西政府抗疫不力,要求巴西总统博索纳罗立即下台。11月,巴西巴伊亚州郊区发生了一起针对中国公民的暴力谋杀案件。新冠疫情严重的哥伦比亚,反政府游行在各地持续进行。2021年7月,古巴全国多地也罕见地发生了游行示威。阿根廷多次发生华人超市遭抢劫事件,多名在厄瓜多尔的中国公民遭抢劫,中国公民人身财产安全遭到严重威胁。

六、南太平洋岛国地区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上升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延伸,我国与南太平洋岛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也在不断加强。2021年,部分岛国政局动荡、骚乱升级,直接威胁我国在该地区海外公共安全。

(一)南太岛国萨摩亚政局动荡持续数月

2021年4月,萨摩亚举行选举,执政的人权保护党和信仰统一党获得相同的议席数,双方一时陷入政治僵局。为此,萨摩亚时任总理于5月4日宣布5月21日重新举行大选。5月17日,萨摩亚最高法院判定人权保护党获得的一个议席无效,信仰统一党获胜。长期执政的人权保护党及其领袖图伊拉埃帕不承认选举失败,拒绝移交政权,而是继续履行职务,到2021年7月23日为止,萨摩亚一直处于双重政府状态。

萨摩亚的政治动荡,使中国共建“一带一路”项目陷入舆论风波。信仰统一党的菲娅梅(FiameNaomiMata'afa)曾表示,如果她在选举中获胜,正式成为萨摩亚新任领导人,则会马上停止和中国合作的港口建设项目。西方媒体借机炒作“债务陷阱论”,抹黑中国在萨摩亚的建设项目,瓦伊乌苏港项目陷入风波。萨摩亚新任总理菲娅梅上任后,取消了瓦伊乌苏湾(VaiusuBay)港口项目,但同时表示不会对中国“关上大门”。

中国与萨摩亚自1975年建交以来,两国在经济、贸易、技术、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合作日益扩大。中国在基础建设、民生等方面给萨摩亚提供了各种援助,民意基础较好,截至2021年,未发生过中资企业或人员请愿及罢工事件。新党派上台后的对华政策虽有不确定性,但中国的投资有助于萨摩亚的经济发展,出于国家利益的考量,萨摩亚新政府不可能完全取消中资项目。2021年8月14日,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承建的萨摩亚阿皮亚港升级项目举行了开工典礼,萨摩亚总理菲娅梅,教会部部长莫利,工程、运输和基础设施部部长奥洛以及港务局局长苏阿洛出席仪式并致辞。萨摩亚还加入了2021年10月21日举行的首次中国-太平洋岛国外长会,并发表联合声明。

(二)所罗门群岛骚乱升级

2021年11月24日,约有1000名示威者聚集在所罗门群岛的国会议事堂前,要求总理索加瓦下台。参加集会的一部分人暴徒化,冲击政府部门、学校、银行、警察局等机构,洗劫唐人街、焚烧华人店铺。严重的骚乱使在所罗门的中国公民和中资机构安全风险急剧增加。

中国驻所罗门群岛大使馆第一时间向所政府和警方表达严重关切并提出交涉,要求所方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加强对中国企业和人员的保护,维护中国企业和公民的安全和合法权益。所罗门群岛没有军队,只有一支1000多人的警察部队,骚乱后,所警察部队暴露出装备匮乏、训练不足等诸多问题。所罗门政府积极寻求外部援助,中国政府向所方提供了一批警用装备,首批援所警用装备物资于2021年12月29日抵达首都霍尼亚拉。

此外,在所中资企业和中国公民还面临着疫情风险,以及新冠疫情可能对投资合作带来的负面影响。截至2021年12月30日,所罗门群岛累计确诊病例24例,疫苗完全接种率仅为8.83%。疫情暴发后所罗门政府迅速采取了“封国”“断航”等措施。由于航班中断,在所中资企业国内新派出人员难以及时赴所,只能以搭乘包机方式入境。人员入境除须从移民局取得入境许可或签证外,还须向疫情监管委员会提出申请,并获得批准。

七、结语


2021年,在新冠疫情和大国博弈交织叠加背景下,中国以携手抗疫为契机,以务实合作为抓手,切实维护了海外中资企业和中国公民的安全。展望2022年,美国拉拢其盟友抗衡中国之势不会逆转,与此同时,美俄之间的紧张关系也难有实质性改善。尤其在乌克兰地区,俄乌冲突酝酿升级,安全局势更趋复杂。世界其他地区的政局不稳迹象已有所显现。

在南亚,美国撤出后的阿富汗面临着诸多复杂的挑战,地区安全形势复杂。巴基斯坦与印度在克什米尔地区的主权问题,以及各自国内的党派、宗教等纷争仍在继续。在东南亚,缅甸形势错综复杂,掌握政权的缅甸军政府将何去何从;在民粹主义高涨背景下,泰国政治局势能否平稳难以预测。中东叙利亚内战持续了10年以上,局部战争仍在反复进行,伊拉克激进派可能再次崛起,“伊核协议”的谈判前景不容乐观,巴以问题周期性复发,难有突破性进展。在非洲,埃塞俄比亚内部斗争激化,苏丹的政局持续不稳,索马里、尼日利亚和莫桑比克过激派的袭击持续,与治安部队的冲突扩大。2022年,美国、法国、日本、菲律宾、巴西等多国将举行重要的选举,选举结果势必影响政治局势。

总之,2022年全球范围内新冠疫情仍将反复,国家之间的战略博弈仍将继续,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困难重重,部分地区安全形势可能恶化,多国面临选举,政权稳定性堪忧。多重不安定因素层叠,中国海外公共安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增加。(注释略)


undefined

原文来源:张蕴岭主编《海外公共安全与合作评估报告(2022)》,世界知识出版社2023年10月出版,19-41页



在线留言